产品分类

Products

新闻中心/ NEWS

我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境问题凸显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内生需求

环境问题凸显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内生需求

更新时间:2012-12-10      浏览次数:1221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二大经济体,在气候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与行动再次为世界所瞩目。世界无需怀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其发展战略,不再延续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应对气候变化源自中国的内生动力。中国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根据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中共十八大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也是环境问题*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显著出现。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中国民众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本月发布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达93.4%,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77.7%的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影响表示担忧。调查样本为中国大陆4000多位18-70岁居民。
  
  环境问题近年来还成为触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从厦门、大连,再到什邡、启东和宁波,多个投资巨大的化工或资源开发项目因民众担心污染环境而被迫下马。
  
  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影响zui严重、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6.74亿农民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贫困人口尤其如此。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防灾减灾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机遇,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中国正试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变得更加平衡,而不再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不再延续粗放型发展道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通过依赖居民消费、技术创新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在“十一五”(2006—2010)期间完成了5年单位能耗较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这相当于减排14.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下一步计划在2015年前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在初级能源中的比例上升到11.4%。
  
  然而,现阶段要求中国减排是不合理的。中国的发展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一般来讲,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为4万-5万美元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会比较平缓,有些国家现在即开始有所下降。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左右。
  
  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人均和历史碳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某些指责中国不承诺量化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应全面考虑中国国情。
  
  即使没有发达国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的“气候基金”的支持,中国也已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
  
  由于发达国家此前承诺的快速启动基金(20102012)即将结束,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气候财政悬崖”,而发达国家还未对2013-2020年的资金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对于更多的贫穷国家和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岛国来说,这些资金将十分重要,尤其在经济放缓时。


(来源: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整合)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73864.html

 

上海纳优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春光路99弄26号504-505室
邮箱:71585182@qq.com
传真: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875-89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SCAN